■本報通訊員 韓發潮 趙斌
太倉市明德高級中學自1985年起開展環境教育,迄今已有37年歷史,走出了一條環境教育的特色路徑。
環境教育“三步走”
1985年到2000年,該校在“江尾海頭第一鎮”瀏河鎮辦學,那時,“保護長江”是政府和學校的自覺意識和自發行為,學校環境教育以關注自然生態的樸素行動為主要形式。
“八五”期間,該校組織師生對長江口江水、泥沙生態進行考察,對南京、上海城市綠化、人口密度和城市生態環境進行調研?!熬盼濉逼陂g,該校組織騎車旅行環境考察和攝影活動,融環境教育、磨練教育與審美教育于一體,相關做法多次被媒體報道。2000年,該校組建環境科學愛好者協會、環境攝影協會、環境監測站等4個學生環保社團。學校先后獲評江蘇省首批環境教育先進學校、首批環境教育試點學校(全省共4所)等。
2001年到2010年,明德高中環境教育以關注內涵的校本課程建設和課題研究為主要形式,師生對環境問題、環境科學、環境教育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學校在更高層次上通過構建環境教育整合型課程促進學生素質發展。2002年,該校成功申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立項課題《重點高中環境教育整合與學生素質發展研究》,其子課題被批準為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
《環境教育》校本課程在高一學段全面開設,高二、高三選修開設。這一時期,明德高中聘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唐孝炎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科學專家錢易教授為學??妥鶎<?,學校骨干教師先后2次參加全國綠色學校行政干部培訓,一大批教師隨之迅速成長。
2011年到2021年,該校環境教育之路越走越寬。2011年,在市區辦學的太倉市實驗高級中學并入太倉市明德高級中學,學校進城辦學。生態環境教育一直是實驗高中的特色項目,兩校合并之后,“綠色立?!崩砟钣l深入人心。
立足校園生態與人文環境建設,2015年,明德高中成功申報蘇州市生態環境教育課程基地。這一時期,學校被國家環保部授予“國際生態學?!狈Q號,獲綠旗榮譽。自此以后,國際生態學校與生態環境教育課程基地的建設相得益彰,成為該校做好環境教育特色的兩個有力抓手。
結合環境生態教育特色,明德高中進一步深化環境營造,注重環境育人。校內形成了環境教育“四趣”載體,即“水趣”,著眼于教師的“四有泉”,著眼于學生的“千文泉”,著眼于環境的雙流渠、一鑒塘和半徑河;“綠趣”,全面提升校園綠植面積;“野趣”,校園中野生動物、飼養動物共居一片天地,成為生命教育的重要基地;“碳趣”,發出低碳倡議書,參加由蘇州市教育局、蘇州市慈善總會舉行的“廢紙寶寶旅行記”項目,昆山昱庭基金會定期來校收取師生用過的紙張,累計逾6000千克。
品格提升更具靈氣
步入新時期,為進一步凝練辦學特色,提升育人品質,該校還通過“學生生態文明素養提升工程”研究,以生態環境教育為依托,以德育課程建設為抓手,不斷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
為提升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明德高中通過模擬政協的形式,引導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其間,學生先后提交了半徑河畔污染問題、微型生態研究場所建設等3項議案。學校積極咨詢外聘專家實施意見、向共建單位如實反饋,促使學校環境建設逐步優化,該?!八娜ぁ陛d體建設融入了更多的學生智慧。
圍繞“提升學生核心素養”這一目標,明德高中還積極規范社團建設,提升活動育人質量。如通過優化校園環保社、花草社等社團功能,輔助學校生態環境教育。環保社被評為“蘇州市明星社團”后,更是常年致力于校園環境保障(落葉歸根項目)和周邊河流的整治實踐,收到了良好成效。
圍繞“生態環境教育”,該校還進一步強化課程研修助力校本實施。從“生態科創”“生態課程”“生態+”3個層面整體架構和具體實施,成功開發了與環境保護教育相輔相成的6個校本課程。在此基礎上,學校通過與市環保局、水利局及環境監測站結為共建單位,借力地方平臺,協同完成了校園池塘生態環境恢復和內部河道治理,通過項目實施實現師生參與身邊生態環境改善與建設,從書本學習和泛化行動研究走向實踐操作,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生態基地和管理體系。
深度研究更加靈動
在當前生態環境建設更側重環保意識和環保行動的背景下,明德高中通過強化生態環境教育課程基地建設,加強校本學科情境、專業特色、課程實施載體的創建,形成了充分體現科學思想、學科思維、方法手段和文化品位等特色鮮明的生態環境課程教學體系。
為增強課程基地建設中學生體驗互動和自主學習的特色,該校通過強化做中學、學中做,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對抽象內容的直觀理解和對具象內容的抽象概括,不斷提高學習效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快樂學習的內生機制,使生態環境課程基地成為實踐性、體驗性、自主性教學的“新課堂”。
環境教育沒有止境,環境建設一直在路上,為進一步豐富環境教育課程資源,明德高中把基地作為理化生等教學課堂的延伸,積極創設微型實驗條件;把勞動教育作為補充,通過讓學生每日參與清潔區保潔工作體會環境保護的不易。與此同時,該校充分深挖、運用省級機器人課程基地資源,兩基地深度融合,共創環保創意應用等作品,拓寬學生思路,打通知識壁障,努力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和多樣化的學習條件,逐步實現教研組織建設在基地、教研活動開展在基地、成果首先應用在基地。
“我們堅信,在教育資源多元整合和教育目標多維實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態文明素養提升工程’將在學生素質發展和學校辦學水平提高等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痹撔PiL戴明說。